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

[世展會ENTER文章] 台灣醫護志工的工作日誌-我在拉丁美洲730天

台灣醫護志工的工作日誌-我在拉丁美洲730天

撰文/江文凱

台大公共衛生系、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畢業的江文凱,在當兵後前往中南美洲從事海外醫護志工。兩年多的服務生涯,他看見一個過去無法想像的世界。

巴拿馬,一個位在中美洲,與台灣相聚一個太平洋的國家,或許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地理課本曾經聽過的巴拿馬運河。也因為這條運河,讓巴拿馬成為中美洲7個國家中最富有的國家,每年政府稅收約100億美元裡,有將近一半是由全球通過運河的船隻所繳納的稅。 以人口比例來看,巴拿馬政府的年度預算其實與台灣不相上下。但是在2000年,巴拿馬仍有55%的人口(約120萬人口)生活在國家貧窮線的水準以下,即年收入不到900美元(約合新台幣2萬6000元),而其中更有將近四分之一人口是屬於極度貧窮!由此可知巴拿馬的貧富差距是多麼的大。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(UNICEF)的統計,巴拿馬全國收入前20%的家庭,平均收入是後20%的家庭平均收入的32倍(在台灣約4-6倍)。此外,聯合國發展計畫小組(PNUD)區域公報也指出,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為全球貧富差距最大、財富分配最不均的地區, 我在2007年底,以海外醫護志工的身份踏上巴拿馬的土地,親身體會這個與台灣差異極大的中美洲國家。那一年,我26歲。 因病而貧VS.因貧而病 記得大一的公共衛生導論課程中,教授提了「因病而貧」的概念,也因此指出公共衛生必須注重預防勝於治療。在巴拿馬,有幾次我與慈善機構社工師進行家訪,親眼看到如書本上或是影片上描述所謂的窮人或難民,當下真的很難從背包裡拿出相機拍下照片。那種赤裸裸顯示在眼前的影像及氣味讓我感到非常震撼,也許機構的社工可以帶走其中一個小孩安置,卻無法改善這家人的生活。 過去公共衛生的角度認為疾病導致貧窮,但是那一刻我的腦中曾經一片空白,或許對於有些人,「因貧而病」是一輩子無法擺脫的宿命。在台灣,「醫療可近性」或許是少數偏遠地區的難題;但是在巴拿馬,許多人一旦生病可是要翻山越嶺才能到達衛生所,還不一定能接受到足夠水準的醫療。 我曾協助巴拿馬扶輪社到偏遠地區義診,義診團隊除了醫療相關用品外,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小型四輪傳動車(類似沙灘車),要花上一整個上午的折騰,才能將物資送到進行義診的社區。而由更偏遠地區來的居民也從前一天開始,走一整天的路才能到達義診的學校,為的是要拔兩顆牙齒、為家裡的老人領止痛藥,或是為家裡的小孩領一罐奶粉及維他命。而這樣醫療不可近性的狀況若非親眼所見,確實是生在台灣的我所無法想像的。 「5歲以下幼兒死亡率」的體會 「5歲以下幼兒死亡率」(Under Five Mortality)是一個國際上常用的公共衛生指標。即使我是公衛背景,這個指標在我腦中也只是一個數字,過去僅在台灣大學慈幼社兒童癌症病房服務時,會遇到小孩子因為重症而離開人世。千分之5(台灣及日本)、千分之10(阿根廷)、千分之25(巴拿馬)、千分之30(巴西及中國),甚至是千分之65(印度)的死亡率,對我來說好像都一樣,只是一個數字。 直到親眼見到,我才驚覺,在巴拿馬或中美洲國家,或者是其他未開發國家,這些數字對於5歲以下的幼兒及家庭,都是一個殘忍的數字。 一個生活在國家貧窮線水準以下家庭的小孩,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,所以他們必須面對長期營養不良或極度營養不良的影響,導致免疫力不足,增加了各種傳染病、呼吸道感染及痢疾感染的風險。另一個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,在去年共有2006名小於5歲的幼兒,因為嚴重營養不良導致死亡。 在巴拿馬親眼見到不少6~8歲孩童身高不滿100公分後,「5歲以下幼兒死亡率」對我來說變得非常重要。減少幼兒因病死亡最重要的做法就是改善孩童的營養狀況,這也是全球許多慈善機構及非政府組織,朝向2000年聯合國訂下的千禧年目標中,希望5歲以下幼兒死亡率可以在2015年之前降低三分之二,以及執行其他孩童相關健康計畫時,最主要的訴求及做法。 在拉丁美洲結束二年的志願服務後,我深深體會到文化與語言差異雖然是進行跨國援助重要的因素,但絕對不會因此而造成阻礙,但是個人的力量有限,如果透過有組織的力量,來從事各種預防保健或是改善社區健康狀況一定會得到更大的效益。 此文刊登於台灣世界展望會所出版「ENTER」第10期。

Powered by Stuff-a-Blog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